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12月9日电 (记者张展鹏)《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首次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纳入地方性法规,并提出以文化展示、产业及旅游等方式进行“保护性利用”,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记者9日从无锡市政府获悉,《条例》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情况做出明确规定,无论是房屋拆迁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及附属物,还是在建设生产活动中发现地下文物。此外,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要求国土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前要征求文化(文物)部门意见,落实原址保护及其他保护措施,并在国有土地划拨决定和出让、转让合同中明确划拨对象和受让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义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条例》指出,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确认、登记,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并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同时,单位和个人可申请或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单位和传承人,享有相应权利,承担传承义务。政府则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以及交流。
无锡有2500年建城史,历史遗存众多,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5处、工业遗产3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9项。近年来,随城市发展提速,新近发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用地的矛盾逐步上升,许多珍贵文化遗迹遭遇不同程度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