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被人关注过。
中国政府于本年度11月26日宣布:在2020年前使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的水平下降40-45%,并重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如果中国不想成为二氧化碳最大国,排名在美国之后做第二国,使用化石能源只是13%,如果还要将欧洲推到前面去,只能是10%,如果将日本还要推前面去,只能是3%)。尽管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在文章中通过对GDP的实际增长及考虑通胀等因素而进行的估算,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但笔者认为,这仍然是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假设GDP每年实际增长8%,通货膨胀3%,那么2020年GDP为2005年的4。
78倍,那么,2020年的排放是2005年的2。87倍,每年的排放可以增加7。3%。按照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66万亿元(当年价格),比2009年还要翻一番,相当于2005年的3。6倍,如果单位能耗假设下降45%,总能耗相当于2005年的2倍。概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中国在1990-2005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47%,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能耗下降甚至低于此前的要求,而碳排放的总量还是上升的。这对于中国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见《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28日A31版《不要把碳排放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提并论》一文)
其实,自从国家环保部独立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那时起,国家在环保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也表明了国家对环保战略的重视,做到了先觉先行,未雨绸缪。这也正是1990-2005看单位GDP能耗下降47%的重要原因,而后期的15年,要想达到如此高的降幅,没有新经济的兴起、减排技术的长足发展及环保政策更为彻底的执行,是很难办到的,是很有压力的。最近广州番禺垃圾发电厂,由选址之争发展成烧、埋之争,也障显出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也表明了国家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迈步的坚难,包括短期意识与长远观念的决择、技术因素与制度安排的合理、产业现状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落差等等因素在内。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进程,无非围绕两个方面来展开,即高能效与发展低碳能源。这又与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二者相辅相成。我国又是产煤大国,改变煤的开采及煤能的转换方式是重中之重,加上煤层气若能得到高效利用,对“降碳”的贡献非同一般(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是36。81%,世界平均水平是50。32%,印度是40。06%、巴西是62%)。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波及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能没有今天这般炽热。而发达国家此次祭起低碳经济的武器,有其自私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拿握了很多的低碳技术。加之经济全球化前提下,他们的高碳产业,很多实现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为了再次在经济衰退中崛起为霸主地位,利用拯救地球这一非常正义的招牌,打击对手。首先是欧洲对美国的博弈,其实才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略夺”,比如根据欧盟制定的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很可能自2012年起,全球在欧盟有业务的航空业,将每年向欧盟支付24亿欧元的碳排放费。美国早前就有加收碳关税的提法,并极有可能形成实事。
这才是正义之外,高谈“低碳”的真实目的。现有产生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的80%,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美国人均排放19吨,欧洲及日本8。5吨,中国5吨,印度1。7吨)。这正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拿出自已GDP的1%(每年约3000亿美元)及相关技术来资助其它国家减少排放的理由。可是发达国家,非旦不承认这笔欠账,反而行不公平的碳政策,足见以“碳”为武的险恶内心。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低碳经济中有发达国家心怀叵测成分,形抵触之意。反而要迎头而上,大力宣传低碳观念,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在抢占下一轮国际经济地位制高点上凝聚力量。因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