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物权法 > 物权动态 > 票据理财隐匿迷雾调查 “双买断”灯下潜行

票据理财隐匿迷雾调查 “双买断”灯下潜行

  • 时间:2021-04-07 23:11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再一次暴露在日光灯下。

    “通过票据来腾挪信贷规模,不少银行一直都在做双买断(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寻找交易对手变相发售票据理财产品。”7月7日,一名谙熟银行票据业务的业内人士陈明(化名)对本报记者直言。

    记者查询获知,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所发票据理财产品中,北京银行(601169)占据绝大多数,其他还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601998)、中国银行、浦发银行(600000)、上海农商行等。

    “虽然监管部门去年开始禁止银行用理财资金购买本行的信贷资产(包括票据),但不排除部分银行寻找交易对手,双方合作互买票据资产形成票据理财产品,实现资产‘出表’目的。”陈明表示。

    由此也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着力整肃中国票据市场。

    票据理财猫腻

    票据以其低风险性和灵活性,一直被各银行视为“黄金业务”,在整体信贷规模趋紧情况下,不少银行亦摸索出腾挪之道,做大票据资产。

    据记者调查,近期部分银行加大票据理财产品发售,这正是当前形势下腾挪资产的一种主要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7月1日,北京银行连续发行5款票据理财产品,分别为“心喜”系列2011367号、2011368号、2011369号、2011370号、2011371号,期限从1个月到7个月不等,预期最高收益率5%上下。

    北京银行南方某分行零售经理称,该行所发票据理财产品属于二星级,风险很低,募集而来的资金主要用于投资购买银行间市场票据,但其并未明示是否投资本行票据资产。

    深圳某股份行零售理财部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去年该行做票据理财较多,但从今年初开始,该行就再没有发行过票据理财产品,因银监会于2009年12月14日下发银监111号文《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记者通过公开渠道查询,今年以来,有少数银行在发行票据理财产品,涵盖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三种类型,其中北京银行发行最为频繁,总量达70多款,高居榜首。

    前述人士认为,部分银行仍在发售票据理财产品,一方面可能是拖延票据资产清理,原有资产池中票据资产到期后,其又充实进去,续做了部分票据,另一方面可能是“铤而走险”,仍直接做票据理财,等监管发觉再行对策。

    在陈明看来,另外还存在一种很大可能性,即部分银行采取了变通手法,比如,A银行可能找到B银行合作,由一家银行发售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用于购买对方银行的票据资产,如果两家银行都有减持信贷资产的需求,以发售理财产品的方式互相购买等量资产,可达到同样效果。“银行票据业务人士之间关系密切,找交易对手很简单”。

    多名银行票据人士说,这种操作模式好处明显,既避开了政策限制,又达到了腾挪信贷空间的目的,但是一旦购买资产的一方疏忽资产审查而该项打包资产又存在隐性风险的话,后果就很严重。

    事实上,不仅票据贴现和票据理财的隐秘操作放大了信贷,承兑汇票量的增长也将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置于尴尬的境地。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银行承兑汇票总量达到12.2万亿元,增长18.45%,这一数值已大于去年银行放贷总量。以社会融资总量来调控信贷需求,银票压缩任务繁重。

    “很多银票并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监管部门管理乏术,所以助长了银行开票的勇气。开票可以吸收存款,还可以创造存款,银行乐于做。”陈明说。银票开出后,大行虽谨慎不愿贴现,但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敢贴,随后大行以转贴现方式购入,此环节就不再需要核实贸易背景。

  • 视频主讲律师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