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张“河北邯郸免过路费名单”,共有280辆车特权车享受此优惠。其中市委书记名下有3台,市长名下也有3台,交通局局长名下有7台车。对此,邯郸市外宣局先是称此名单系伪造,后改口称这些车辆免过路费主要为方便领导工作。(11月21日《齐鲁晚报》)
不管有多少理由,也不管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些车称之为“特权车”都没错,把享受这些车的人称之为“特权者”也没错。
什么叫特权?就是没有义务和责任做保证、缺少监督和制约的权利。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特权呢?个人认为,与权力垄断密不可分。形象地说,特权就是权力垄断下的蛋。
起初,“特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某些行业、某些部门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与责任,被赋予了一些特别的权力。但是,由于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失去监督与制约,造成这些行业、部门在权力使用上与义务和责任完全不对等,特权也就慢慢地变了味。
特权所以慢慢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就在于特权逐步由公权异化为某种私权了,成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少数人手中牟利、享受的工具。于是,在很多情况下,违法违纪、贪污腐败也变得冠冕堂皇了。
就拿“特权车”来说,眼下,形形式式的“特权车”到底有多少,可能谁也说不清,公安有、法院有、司法有、城管也有,再加上内部默认的“小号车”、“关系车”。这些车不仅可以免交各种相关费用,而且可以充分享受“法外开恩”,闯红灯、违章等都可以免受处罚。
其实,对于位高权重的官员来说,“特权车”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用“方便工作”来做晃子,或许可以搭上一些边。真正的特权,是在人、财、物的安排和使用中没有任何的监督与制约,更不用说义务和责任。而这种特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的“一把手”体制,源于“一把手”对权力的绝对集中与垄断。市委书记、市长名下各3辆车,交通局长名下7辆车,不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我们常说,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而当权力被高度集中、绝对垄断后,又有谁能够监督与制约呢?又如何能够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呢?
为什么会产生“特权车”,说到底不就是因为权力垄断的结果吗?假如权力能够受到监督和制约,假如任何权力的使用都能够阳光、透明、公开,还如何能够产生特权呢?
所以,要解决特权问题,要消除诸如“特权车”这样的现象,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勤廉型政府;二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特别要加快公务员转型步伐,真正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新体制;三要加大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扩大公民、干部的民主权利,提高决策、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四要加大监督和制约力度,特别对“一把手”要建立单位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协调的监督机制,使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权力不过于集中、过度垄断。总之,要消除特权,就必须消除权力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