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湖北省金融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2009楚天金融论坛” 探讨担保方式创新与信贷市场发展
本报讯 记者姜欣欣 江海生 吴海峰报道 11月27日,本报与人行武汉分行、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金融学会联合举办的“2009楚天金融论坛———担保方式创新与信贷市场发展”在武汉举行。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湖北省金融学会会长、人行武汉分行行长张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刘萍等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致辞和演讲。来自人民银行总行、湖北省政府、赣鄂湘三省金融学界、湖北省工商局、湖北省社科联、有关高校以及湖北金融系统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围绕“担保方式创新与信贷市场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有关专家学者分别从多层次信贷市场创新、构筑担保融资平台,增强小企业融资能力,完善农村信贷抵押制度,创新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网络联保信贷产品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张静作了题为“基于湖北创新实践的农村金融市场担保方式创新问题研究”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农村地区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地区有效担保物不足,担保范围狭窄,担保方式发展滞后。创新担保方式,打破融资瓶颈,实现农村地区弱势经济体与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对接,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融资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对湖北农村地区担保方式创新实践的分析,她建议,要推动担保方式创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拓展土地用益物权、水面经营权、林权等新型权利可质押种类;二是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增强担保资产流动性,推动以土地流转、股权流转以及动产买卖为代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发展以价值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为主业的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另一方面加快统一的抵质押登记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