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信阳12月15日电 自从“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获批以来,信阳市坚持把金融创新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缓解农民贷款难作为“八篇文章”、“六项突破”的核心和关键来抓,逐渐改变了农村资金的“流向”。今年第三季度,全市各项贷款余额为446.7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92.9亿元;新增存贷比达到61.98%,比上半年增加27.16个百分点。净增贷款额位居全省前列,贷款增长率创历史新高。
制订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是信阳市缓解农村贷款难的“锦囊妙计”。各县区都制订了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奖励支持政策。潢川县拿出300万元奖励县域内存贷比较高的银行;淮滨县对新增存贷比达标的金融机构奖励20万元;光山县把涉农贷款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周报制度。“新增存贷比”、“贷款余额”这个有些专业的词汇在欠发达的信阳,一时间成为干部群众的口头语。
目前,全市各大金融机构共创新推出8大类20多个金融产品,累计发放创新型涉农贷款10.6亿元。信阳市农发行制订了《关于加大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入的指导意见》;市工行力争3年内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市中行从总行拆借资金支持地方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资金输入效应;市农信社在明确3年80亿元投入目标的同时,加快了贷款项目库建设;市建行获得了2500万元以内项目自行审批权等等,各大银行纷纷“亮剑”出招,争相在试验区内一显身手。
加强银政合作,在担保、抵押方面提供条件是信阳市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扩大金融交易规模、缓解信贷约束的“神来之笔”。按照“成立一级集团、实施两级担保、培育三级网络、构建四级信用”的思路完善担保体系,由市财政局牵头融资5亿元成立市级担保集团,10个县区分别融资1亿元成立分公司,乡镇分别成立担保中心,村级建立信贷和信用信息服务点。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目前,全市已发展担保机构35家,担保基金规模达到10.3亿元,累计担保贷款5.6亿元。出台了《信阳市农村物权确认和抵(质)押担保暂行办法》和《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市三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均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浉河区“林业银行”自4月11日挂牌以来,已为16家造林公司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300万元。
发展“草根”金融,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信阳市缓解农村贷款难的“看家本领”。平桥区邀请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昌平教授,指导成立了“夕阳红老年资金互助合作社”;浉河区为每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提供3万元的垫底资金。潢川、新县和淮滨等县区无偿为市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办公场所。目前,全市已经发展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4家、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3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06家。
“手续上只要没问题,一般不超过15分钟,就能拿到钱。”这是近期发生在固始县的“稀罕事”。说这话的正是“农民不用找关系就能贷到款”的天骄村镇银行的行长刘生荣。而注资2000多万元的潢川县爱国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则被村民们视为自己的银行。目前,该社已发放贷款260多万元,扶持本村50多人从事第三产业,从而走上了致富之路。“草根”金融的异军突起,打破了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制约,弥补了金融服务业中的“短板”,为试验区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