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整修一新的青岛市市南区劈柴院,从中山路大门洞进入后,首先闻到的是特别诱人的烤肉香味,听到的是江宁会馆舞台上悠扬的音乐和市民们惬意的欢声笑语————在这座舞台上,戏剧曲艺各路精英精彩的表演连日不断,来自各界的戏迷票友们,尽情地表演着精彩的文娱节目。青岛的老市民围坐在一起,细细地品味着舞台上那一幕幕历史活剧。江宁路十字大街上,那些修旧如旧的酒店饭馆外立面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坛子肉、豆腐脑、鸡丝馄饨、火烧拉面以及糖球摊、捏面人、吹糖人等,无不洋溢着怀旧的亲情与甜美。
这是青岛市市南区对历史文化老街劈柴院改造后呈现的繁荣景象。而改造前,这里还是一派衰败气象。青岛市市南区通过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心,采用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避免了商业化运作难以克服的一些弱点,从而在劈柴院的改造中实现了百姓满意、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产业重新振兴、政府投入回报稳定的一举四得目标,也为传统历史文化老街区的改造积累了经验。
文化集合地
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成的街坊,有不同方向的三个入口,旧时中间道路是大青石条铺成的十字巷,四周围是江南临街店铺式样的二层小楼。楼与楼比肩而立,密密匝匝,还有各式各样的门洞。进了门洞,可见庭院、旋转楼梯和雕花木制回廊。游人驻足其间,恍若置身于江南街衢,耳畔似有丝竹之声隐隐传来。劈柴院是旧青岛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风味小吃街”和“购物广场”,形成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像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和济南的大观园。
过去,劈柴院里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和大光明电影院等大一点的饮食娱乐场所外,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论风味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劈柴院里的著名艺人也不少,早在“天津卫”就享有盛名的“戏法大王”王鼎臣,一来青岛就扎进了劈柴院,新凤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闲时,还到劈柴院里帮工。另一位评剧演员白玉霜,还在这里唱过名剧《拿苍蝇》。还有相声演员侯宝林、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西河大鼓泰斗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摊儿,闯荡江湖。
劈柴院见证和承载了青岛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老青岛人的心中是最能体现岛城文化底蕴的地方,是青岛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集合地,是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市井文化发展的缩影。就连康有为、梁实秋、老舍、臧克家等一些文人墨客也常常光顾这里。“黄氏兄妹”中的黄宗江等人和凌子风的夫人韩兰芳在青求学期间,也对劈柴院记忆犹新。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劈柴院文化”。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青岛市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四方路市场退路进市工作的推进,整个中山路商业区人气逐渐减少,加上这里年久失修、配套设施欠缺、居住环境恶劣,使劈柴院辉煌不再,逐步衰落。
三个要求
改造之前的劈柴院占地面积13907平方米,建筑面积25379.13平方米,有住户447家,商户80家,户均住宅面积不足25平方米。街坊内老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下水及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结构破坏严重,已属危房,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居民多次联名给市政府写信,呼吁改善该街坊居住环境,要求对该街区进行拆迁改造。
劈柴院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按照风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该街坊要保持原有历史风貌,不能拆旧建新。但现状却是居民居住环境差,商业老字号由于现有基础设施不配套、周围经营环境衰败,商家纷纷歇业,又不得不改造。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市南区委书记李学海指出:“改造劈柴院到底有多少风险?历史文脉能不能保护好?老百姓能不能满意?投资能不能收回?商家肯不肯入驻?这些问题明显地摆在那里。但是,保护劈柴院、改造劈柴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只能勇敢地承担起来,发挥一点‘闯’和‘冒’的精神,探索出一条新路来。”市南区决策者经过冷静科学的分析,认识到保护中山路、复兴中山路,其实就是留存一个不可再生的城市样本和文化生态样本,这是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而劈柴院则是履行责任的一个典型。劈柴院虽小,但改造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大策划,是一个带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传承,更是一个反映社会变迁的大作品。劈柴院改造的成功与否,意义十分重大。
经过多方考察,市南区收集了国内外老商业街区的改造成果和经验,从劈柴院作为历史街区这个本质特点出发,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改造经验,经过数次探讨修改方案,终于寻找出了一个改造的最佳契合点,提出劈柴院改造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解决民生,改善居住生活环境;2、保护风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3、振兴产业,复兴历史商业街区。并确定了“高档定位、深度挖掘、精品建设、商旅文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三个尊重
如果采用商业化运作的办法,商业逐利的本性将使上述三个要求难以实现,因此,市南区委、区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由政府贷款投资2.3亿元,先期在劈柴院试点,进行突破性尝试。以政府主导并具体实施的劈柴院改造,着重强调了三个尊重:
尊重民意。他们根据居民的呼声,设计了三种安置方式供居民选择,一是货币补偿安置,二是异地房屋安置,三是自愿选择原房屋居住,最终有95%以上的居民选择了前两种安置方式。即便是选择第三种安置方式的居民,他们也在修复和业态重新布局中,处理好住户与商家,住户与业态,住户与物权之间的关系。这种从尊重民意出发的拆迁改造,赢得了民心。无论是搬出劈柴院还是留在劈柴院的居民,都表示非常满意。
尊重历史。在对劈柴院的整修中,他们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法,对其中具有历史特色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予以保留保护。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房屋内部结构,外立面恢复历史的老砖旧墙,道路尺度和院落空间布局保留历史格局不变,使
整个街坊回归旧时,展现了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特色。
尊重文化。他们充分尊重劈柴院传统文化特色,将整修后的劈柴院定位为特色餐饮、特色娱乐、特色休闲为主的特色美食娱乐休闲街区。他们复原劈柴院的餐饮美食,将锅贴、坛子肉、豆腐脑、羊肉汤等昔日餐饮店重新招回,并将近年来青岛地区的餐饮小吃吸引到劈柴院;同时,在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恢复劈柴院的说书场和戏楼,引进了青岛、山东和全国的曲艺说唱艺术,引进了多种多样的民间杂技、绝活,引进茂腔、柳腔等多种地方戏;他们还通过挖掘里院文化,吸引茶楼、酒吧、咖啡吧、小旅馆入驻里院,建设里院休闲吧,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特色休闲区域。这个充满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劈柴院一亮相,立刻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游览的新热点,今年上半年,劈柴院已接待消费者约200万人次,进入七至九月份青岛旅游旺季,劈柴院的游客更是有增无减,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了3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成了主力军。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就是要来体验劈柴院的市井味和传统味。
三个尊重不但使百姓满意、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产业重新振兴,也让政府的投入有了很好的回报:改造劈柴院,市南区政府共投入了2.3亿元,安置居民和商户后,政府拥有15000平方米房屋的产权,由于劈柴院改造后此地段升值很大,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政府的这些产权房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投资,加上每年的房屋出租费和产业振兴后的税收收入,其回报非常可观。
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决策保证了劈柴院的成功。在面对一个非改造不可的百年老城区时,市南区决策者们顶着压力,大胆决策,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体现了一种眼光、一种胸怀,更体现了一份责任、一份义务。
启示之二:劈柴院的成功深刻昭示了:尊重民意是根本。只有始终把百姓的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最终落脚点,才能合民心、得民意。事情办好了,民心基础牢。
启示之三:劈柴院的改造复兴,只不过是青岛老城区改造中的一个章节而已。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中,老城区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极,盘活老城区巨大的发展空间,挖掘老城区巨大的资源潜力,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这其中,如何既做到产业振兴,又做到群众满意、文化保护,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好这道命题,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