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母子女关系又称亲子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子女关系法又称亲子法,是关于调整亲子关系的法律规范。亲子法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在其形成初期,受家族法的支配,亲权仍具有家长权的实质。所以亲子法经历了所谓“家本位的亲子法”、“亲本位的亲子法”的过程。社会发展到现代,亲子法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亲权已从父权演变为父母对子女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故又有所谓“子本位的亲子法”之说。(2)
推荐阅读:婚姻法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即1950 年《婚姻法》专章规定了“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该法以1/ 5 的篇幅规定了以保护子女合法权益为原则的、父母子女间平等的、互相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之后,1980 年《婚姻法》又以7 条,占全法1/ 5 的篇幅重申了前述规定,并增加了关于子女姓氏、权利请求权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保护权的规定。确立了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为原则的、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相互扶养和相互继承的新型的亲子关系。
1980 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推行,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的强烈震憾、冲击和渗透。一共只有37 条的婚姻法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完善婚姻法迫在眉睫,特别是补充完善亲子法制度更是确保父母、子女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关系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亲子法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善的。当前世界各国的亲子法几乎均已发展为充分考虑子女权利的亲子法,而且规定得越来越详尽明确。这是一个历史进步,也是世界各国亲子法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1980 年《婚姻法》虽然在第15~21 条中对亲子关系专门作了规定,但既不全面,又缺少可操作性。我们应该借鉴世界各国法制变革中的有益经验,吸取外国法律的精华,修改婚姻法,使我国亲子法制度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义务平等的公平原则,重视利益关系、财产关系;同时发扬我国重伦理、道德、和谐,重精神的优良传统,从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完善我国亲子法制度。
二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修改婚姻法,起草婚姻家庭法,亲子法作为婚姻家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应包括哪些必不可少的内容呢? 笔者认为至少如下的一些制度和规定是应该包括在内的。
如果父母子女作为一章的话,下面还应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父母与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本节至少应包括11 项内容:
1. 婚生子女的含义:在父母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是婚生子女。子女受胎于父母结婚以前,出生于父母结婚之后的,视为婚生子女。
2. 人工生育子女为婚生子女: 经夫妻双方同意实施人工授精所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
3. 婚生子女的否认之诉:婚生子女的否认之诉,仅得由生父或生母本人提出。提出否认之诉的期限似以2 年为宜。起诉日期自子女出生之日或知道子女出生之日开始。过短、过长对保护当事人利益,维护婚姻家庭稳定,特别是对保护子女均不利。
4. 确定子女之父之诉:妻对于受婚生否认之子女有权提起确定子女生父之诉。这主要是指已怀孕的妇女离婚后又再婚所生子女被婚生否认的,该妇女有权提起确认生父之诉,确认子女为婚生子女。此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保护儿童的权利,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确认生父之诉的期限也以规定2 年为宜。
5. 非婚生子女的含义: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是非婚生子女。
6. 权利平等原则: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7. 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得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认领方式可以通过办理户籍登记手续,也可通过扶养的方式进行认领。未与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的生母可以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方式只须出示子女的出生证明或医院的出生记录即可。法律还应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认领非婚生子女,必须征得生母或非婚生子女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生父认领成年非婚生子女,须征得子女本人的同意。
8. 强制认领:非婚生子女的生母和其他法定代理人,成年的非婚生子女本人,得提出强制生父认领之诉。在生母遗弃婴儿的情况下,也可强制生母认领,即生父也可作为强制认领的请求权人。
9. 认领无效: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法律应规定,生父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在认领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在违反真实原则,即认领人与被认领人之间无血缘关系时,在被认领已受婚生推定等情况下,认领无效。但有异议的利益关系人需通过向非婚生子女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判决认领无效。
10. 法律应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生母应当共同扶养子女。子女与生父母一方生活的,另一方应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成年或能独立生活为止。扶养方式由生父母双方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可起诉至法院判决。
11. 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受婚生或非婚生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扶养、扶助的义务。禁止父母子女间的虐待和遗弃。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第二节为“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继子女”。本节主要规定拟制血亲的法律条款,大约应包括4 项内容:
1. 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扶养、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2. 收养关系的成立。(1) 被收养人。应规定凡属下列情况的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为被收养人: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2) 送养人。应规定凡下列公民、组织可以作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扶养子女的生父母;社会福利机构。(3) 收养人。应规定收养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无子女;有扶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年满30 岁;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 法律可将收养法第7~10 条内容,即关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间的收养、华侨的收养、收养名额、收养原则(夫妻共同收养) 、收养自愿原则、继父母继子女间的收养等内容列入婚姻家庭法中,但要力求简练、明了。(5) 增加不完全收养的条款,即规定在老年人无子女,需要有人照顾,并且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准予收养一名成年子女或一对成年夫妇。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差应在40 岁以上。同时明确规定,收养成年人为不完全收养,以防止有人借出养逃避赡养、扶助本生父母的法定义务。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从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保护能力尚有很大差距的现实状况出发的。(6) 统一收养程序。采用新修改的《收养法》第15 条规定,即明确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7) 外国人的收养。规定外国人依照中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同时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特殊程序,明定需订立收养协议,并须经过公证。(8)中国人收养外国人。规定中国公民可以收养外国人为养子女,但必须遵守我国法律和被收养人所在国的法律的有关规定。(9) 明文规定保密原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