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法 > 婚姻动态 > 反家暴需德法共治

反家暴需德法共治

  • 时间:2020-01-07 15:39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反家暴法要落地生根,还需要构建社会各方面的体系化保护。除了法治层面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借助德治的教育感化作用。反家暴离不开德法共治。下文是相关详细内容,欢迎阅读。

      据统计,我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多数受害人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家庭弱势群体;青少年罪犯中有10%生活在家暴环境中。数据还显示,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选择报警。

      近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的反家暴法草案第五条规定,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草案这一规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给予充分肯定。夏吟兰指出,在反家庭暴力中,预防是重中之重,而预防最重要的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宣传教育可以渗透到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

      “法不入家门”的理念早已时过境迁,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实属民心所盼,从遏止家庭暴力的角度而言,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具有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一部成功的法律光靠先进的立法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考虑法律实施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家庭暴力具有家庭内部矛盾的特征,在对待家庭暴力的问题上,人们的习惯思维是民不告官不究,这将使得法律的实际效力大打折扣。

      特别是受传统文化的糟粕影响,父权夫权的观念存在,尤其是在偏僻落后地区,这种扭曲的观念成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另类的默契,在这种氛围之中,逆来顺受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由于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具有隐蔽性、施暴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特点,受害者取证困难,证据成为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公民维权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另一方面,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因为其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依附性较为严重,他们宁愿忍受家庭暴力,以换取相对稳定的庇护所;也有受害者因长期受暴力威慑,形成心理屈从,更有受害者受“家丑不外扬”观念影响,刻意隐瞒伤害。这些问题仅仅靠出台一部法律来解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反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首先必须走出“立法万能论”的误区,摆脱“一法解千愁”的思维定势,因为司法毕竟是一种事后救济,其对施暴者的警戒作用仍然受到传统家庭文化的制约。就当前而言,反家庭暴力仅有立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跟进。

      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反家暴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将立法赋予的权利、司法严惩家暴犯罪的制度安排广泛传播,鼓励家暴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摆脱传统世俗观念,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立法者应考虑如何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相关证据问题作出一些新的规定,以适当减轻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举证责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该篇文章<<反家暴需德法共治>>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