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融资 > 中小企业融资 > 上市公司应适时完善融资策略

上市公司应适时完善融资策略

  • 时间:2021-04-27 19:42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行业特征

      净资产收益率高的行业内部融资占优。根据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内,位居前三甲的行业依次为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位居末席为农、林、牧、渔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净资产收益率高的行业现金流较为充裕,内部融资成本较低,使用上更加便捷。如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内部融资比例近5年平均分别达到了94%、75%,内部融资比例高于所有行业为58%的平均水平。

      高成长企业更偏重于股权融资。高成长企业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一般通过股权融资来缓解资金压力,权益资本的增加为企业未来举债融资提供保障,增强企业的举债能力。高成长企业也可以通过增加内部融资来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股利支付率是增加内部融资的一种方法。因此高成长企业呈现高增长、低负债率、低股利支付率并存的现象。

      信息技术行业在近5年的股权融资比例在各行业中排名位居首位,5年平均股权融资比例为49.01%;但是整个行业债权融资比例呈现负增长态势,尤其在2002年至2004年3年间,平均每年减少60亿元债权融资;同时由于整个行业处于高成长阶段,股利支付率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成熟型企业更偏重于债权融资。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收益稳定、现金流充足,适宜采用债权融资方式。由于成熟型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债务融资的资金成本较低。这样一方面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避免企业的权益资本被稀释,从而影响老股东的利益。

      动态管理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资金过剩。由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相对公开透明,公司的行为都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改正在逐步改变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如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必须正确处理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模式。融资既要有章可循,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连续性,又必须动态管理,正确处理好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资金过剩。

      按需定制:根据持续投资和投资增长要求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额。对于现金流稳定性和收益可预测性较高、持续期限较长的企业,如果在一定期限内缺乏有效投资选择的情形下,则以债权融资替换股权融资,提高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对于经营现金流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企业,应增加股权融资比例,减少债权融资,这样可以减少财务风险。

      随需应变: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动态调整融资方案。确定融资方式后,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动态调整融资方案,不断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利用可转换债券、权证等的发行,调整企业与投资者对未来成长能力预期的差异。企业中长期融资模式下的动态调整,会让企业的融资管理更能抵御经营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需则返:在企业资金充裕时,通过提高股利支付率或回购股票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不仅包括在资金短缺时获得低成本、低风险的资金支持,还包括在企业资金充裕时,通过提高股利支付率或回购股票减少资金占用压力。当企业由高速成长阶段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时,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新投资机会,或者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入及现金储备规模超过投资所需资金时,企业可以把满足必要的经营与投资活动以外的现金分配给股东。高股利支付率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稳定收益的信息,进而稳定股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改正在逐步改变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如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必须正确处理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模式。融资既要有章可寻,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连续性,又必须动态管理,正确处理好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资金过剩。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该篇文章<<上市公司应适时完善融资策略>>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