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勤表,一般是单位记录员工上班天数的凭证,而宁波市镇海区的胡洁女士,却把它当作丈夫对自己施加冷暴力的证明。
3年来,她自制6张考勤表,每晚登记丈夫回家情况,并于近日正式向法院提起离婚。然而,这些苦心收集的证据最终被法院认定无效,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冷暴力取证难”问题的关注。
自制表格
“整夜出去”、“凌晨1时回家”、“凌晨3时回家”……在镇海区人民法院,记者见到了这些写得密密麻麻的“考勤表”,所有登记为“整夜出去”的日期旁还打钩强调。
“每天我们几乎都不说话,有时我想和他作一些沟通,可他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实在让我无话可说。”胡洁告诉法官,她制作这些登记表是被逼无奈。
5年前,她与丈夫张力(化名)结婚,虽然生育了一个女儿,但由于双方婚前了解不深,感情一直不和。不久,张力开始到凌晨才回家,后来干脆连续多天彻夜不归。心灰意冷之下,从2007年开始,胡洁偷偷自制“考勤表”,详细记录3年来丈夫每晚回家的情况。
粗粗一看就能发现,张力每个月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但在庭审中,他坚决不同意离婚,同时矢口否认自己曾彻夜不归。称自己因为工作太忙,需要加班和应酬,所以才回家较晚。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实自己的说法,故对此不予采信。最终,法院判决驳回了胡洁的诉讼请求。
远非个例
胡洁的遭遇并非个例。
记者了解到,中国法学会曾对浙、湘、甘3省3500多个家庭作了调查,发现有矛盾的家庭中,六成以上的家庭存在冷暴力。而2010年绍兴县妇联系统信访、法律援助窗口接待的来信、来访、来电数据显示,家庭冷暴力正在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对于家庭冷暴力的认定、取证都缺少法律依据,使得不少当事人的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经办“考勤表”案件的镇海区人民法院法官洪磊告诉记者,在他审理的离婚案件中,有七八成都涉及家庭冷暴力。但在举证时,因为夫妻之间属于一种相对私密的关系,冷暴力又是一种长期行为,因此很难搜集到相关的证据。
省法学会婚姻法研究会会长罗思荣教授认为,冷暴力不仅面临举证方面的难题,甚至在其是否属于暴力范畴的问题上还有待商榷,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没有将冷暴力纳入家庭暴力范畴。即使发生冷暴力,也无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