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法 > 婚姻动态 > 国家卫计委否认年内全面放开二孩

国家卫计委否认年内全面放开二孩

  • 时间:2020-01-07 15:40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继“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地一年多后,昨日,传来了生育政策有望再度调整,年内出台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对此,昨日,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则重申了着手评估和推进新政,否认了年内实施的说法。不过,对于呼声很高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少人口及社会学专家则表示支持,认为“单独两孩”只是个过渡性改革措施,新政在十三五初期就有出台必要。

      媒体报道年内全面放开

      昨日,有媒体报道,据参与政策调研人士透露,包括国家卫计委在内的相关方面已经着手就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进行评估和推进。如果推进顺利,全面二孩政策最快可能在年内就开始实施。

      针对这一报道,国家卫计委昨日晚间回应称,目前暂无全面放开生育二孩的时间表。对于全面放开的问题,仍以国家卫计委最新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为准。

      根据此前会上公布消息,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回应记者关于“何时全面放开二孩”的问题时曾表示,要积极做好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研究论证工作,同时强调了“权衡利弊,审慎决策”,“正在按中央的要求抓紧推进有关工作”。

      在本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表示,单独两孩政策效果正在显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比2013年增加47万人。再生育申请数量也在平稳增长,目前稳定在每月8万对至9万对。根据国家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中约39.6%有再生育的打算。

      单独两孩申请数远低于预期

      如今“单独两孩”放开已一年,申请再生的人数远远低于卫计委预期,这成为鼓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直接依据。

      根据北京市的情况,自2014年2月21日正式实施“单独两孩”,至2015年6月30日止,北京市“单独两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为44700例和40951例。按照已办证的育龄妇女年龄段分析,31至35岁成为申请最多的人群。

      按照市卫计委在新政实施初期的预测,新政平均会让北京每年增加超过5万新生儿。然而去年8月至11月,北京市单独两孩申请人数曾出现连续四个月下降。目前新政实施一年多,单独两孩申请量依旧远低于预期。

      针对单独家庭生育两孩意愿低于预期,市卫计委的解释是,考虑到“生育意愿”向“生育行为”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新政影响大约将在3至5年内显现,因此北京仍会按照每年增加5万名左右新生儿的预测来做好准备工作,未来三年,再增加产科床位1000余张,可增加约7万人次分娩量。

      另外,从全国来看,生育意愿低、实际出生人数更少,成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的普遍情况。“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是一些人是否生二孩犹豫的原因。对于生二孩,经济问题是很多父母最大的顾虑之一。

      专家:明年新政有望出台

      对于政策有望调整推进的消息,昨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全面放开二孩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释放人口红利都将有极大好处。调整的时间点上来说,他个人认为越快越好,不过今年年内就能够制定出最终政策并对外发布的可能性较小。“十三五初期,也就是明年将很有可能出台政策。”陆杰华表示这是目前他个人所作出的一个预测判断。

      昨日,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人口学研究数据,他个人是支持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事实上早在2012年他就曾建言可以跳过单独两孩的阶段,一步到位全面放开,可以首先在个别省市选取试点进行。而近两年单独两孩放开后,生育申请低于预期的事实,也验证了他当初的研究结论。

      (原标题:国家卫计委否认年内全面放开二孩)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该篇文章<<国家卫计委否认年内全面放开二孩>>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