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融资 > 短期融资券 > 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需求下降 再次陷入一低潮

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需求下降 再次陷入一低潮

  • 时间:2021-04-27 23:20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联合证券吴思铭

      四季度以来,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似乎再次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尽管发行量保持较高的筹资额度,但是市场对其收益率的要求也逐渐走高。尤其是四季度准备金上调和持续数日的超高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使得短券市场一下子掉入冰窟。

     受此影响,一些资质较好的短券也难以显出身价,而平时一些能溢价的短券此时平价出掉也已相当庆幸。如影响最甚的中粮和中化等“中”字头短券,也难免被进入低估的区间,其发行后的二级市场收益率一度达到3.4%以上,距离票面利率也仅有不到10基点。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差一些的短券,能够平价顺利发行则相当不易。

      12月份以来,短券市场发行稍显平静。近期短券发行频率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和三季度较为理性的热闹相比,仍旧相差较大。为何近期的短券市场出现如此变化?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却宏观面数据影响以外,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会计年度末交易需求下降

      一是会计年度即将结束,诸多金融机构账务缠身,无暇顾及或是不愿业绩太过明显,增加来年压力。12月份,传统上成为了金融机构处理年度账务的黄金时期,同时安排来年的资金运用分配等情况。因此,资金部门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不少机构集中人力处理各类其他非交易型业务,造成对短券市场关注程度有所下降。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本年度债券市场有两波较好时期,不少机构投资业务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年初的既定目标也提前实现。因此,为了从考核业务增长角度出发,避免来年考核指标过高,主观上也缺乏积极交易的动力。因此,年末时期一些金融机构交易减少,而对于短券市场本身作为债券交易品种中的一小类,考虑其本身就是信用产品,风险较大,而且对银行类资金业务贡献不高的情况下,其交易需求大为减少也就不足为怪了。

      需求主力撤退

      二是短券市场的需求资金,总体上近期内有所减少,需求机构发生变化。三季度以来,由于受到短期利率的上升影响,不少

    货币基金上半年重仓买入的投资品种收益大为降低,加上

    股票市场行情火爆,货币基金赎回压力一直较大,因此为了流动性考虑,不少货币基金因此损失较大。针对此教训,大多货币基金为流动性考虑,逐渐减少对短期融资券的需求,更有一些货币基金干脆就取消了短券品种的配置。因此短券市场的一个主力撤退,使得短券品种需求减弱不少。而对于保险资金而言,短期用于备付流动性管理的资金,也在配置上精挑细选。一方面,对短券品种的信用评级一方面较高,另一方面,阶段性也较为明显;总体上对短期融资券需求而言增速不大。因此,短券品种的真正需求主力在四季度以来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从债券信息网统计资料情况分析看,仅11月份短期融资券发行量就达到426亿元的规模,考虑11月份到期短期融资券270亿,净增托管量达到156亿元。但是从各主要持仓机构情况看,原先的投资第一主力银行类机构仅增加31亿元。而其中外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

    商业银行11月末持仓情况为净减少,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业一共也才增加45亿左右。对于保险和基金而言,11月份持仓情况皆为净减少。而增加最多的则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预计主要是包括财务公司以及一些投资性机构。

      这种情况表明,目前短券市场上投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市场各类投资机构近期内对短期融资券品种的需求程度大为减弱,而一些投资性机构持有短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利差所得,因此,真正配置性投资机构相对较少。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新增基金建仓需要和一些受信贷投放压缩,资金运用规模较大的银行类机构,对短券品种的相对真实需求。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该篇文章<<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需求下降 再次陷入一低潮>>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