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站[切换]
热门城市 ABCDE FGHJ KLMNP QRSTW XYZ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  忘记密码?
法律顾问  案件委托 城市加盟 律师入驻 律师咨询 :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兼并收购 > 兼并收购概述 > 企业并购的支撑理论

企业并购的支撑理论

  • 时间:2021-04-27 15:20   纠错   免费法律咨询
  •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并购理论为并购实践起到理论总结和具体指导作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各种企业并购理论,对指导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方面。

      1.效率理论。企业并购的理论和实践一样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效率理论认 为,并购可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能够产生倍增效果及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多元化协同效应等,如通过并购获得核心资源、输出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信用等级,从而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多元化发展,并避免单一产业经营风险。横向、纵向、混合并购都能产生协同效应。

      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在1937年提出企业的存在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达到最佳状态。并购是当企业意识到通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交易费用理论可较好地解释纵向并购发生的原因。这种理论在本质上可归为效率理论。

      3.市场势力理论。通过并购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和更强的企业实力,为新一轮并购打下基础。市场势力一般采用产业集中度进行判断,如产业中前4或前8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CR4或CR8)超过30%即可视为高度集中,15-30%视为中度集中,低于15%的则为低度集中。该理论成为政府规制并购、反对垄断、促进竞争的重要依据。

      4.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发生主要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詹姆斯?托宾以Q值反映企业并购活动发生的可能性:Q=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如果 Q<1,且小得越多,则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行并购要比购买或建造相关的资产更为合算。该理论提供了选择目标企业的一种分析思路,其应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重置成本价值,但现实中并非所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都会被并购,也并非只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才会成为并购的目标,这使得该理论对现实情况的解释能力受到质疑。

      5.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成本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金融经济学进一步解释并购失效的三大假说是:过度支付假说,主并方过度支付并购溢价,其获得的并购收益远远低于被并方的收益;过度自信假说,主并方的管理层常常因自大而并购,任何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企业并购都是一种错误;自由现金流量说,并购活动可以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代理成本,但适度的债权更能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6.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与内部扩充相比,外部收购可使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有效降低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壁垒,并可降低风险。特别是基于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所进行的战略性重组,有利于推动向新产业的过渡。该理论认为,企业处于所在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并购策略也应不同: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的新兴中小型企业,若有投资机会但缺少资金和管理能力,则可能会出卖给现金流充足的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试图通过横向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则会为生存而进行业内并购,以打垮竞争对手,或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向新兴产业进行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7.其他企业并购理论。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理论,还有利润动机理论、投机动机理论、竞争压力理论、预防和安全动机理论等。

    网站声明:巨人法务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度刊载发布各类法律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该篇文章<<企业并购的支撑理论>>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给予处理。 [反馈渠道]
    我是公众

    有法律问题?直接发布咨询
    (不限时间,律师在线,有问必答)

    我是律师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21:00)

    关于巨人法务

    巨人法务版权所有 2015-2020 苏ICP备15040257号-6 公网安备 440176020022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苏B2-20160586